今冬菜价大降 如何避免“菜贱伤农”现象?

发布时间:2025-01-01 20:37:11 来源: sp20250101

  菜价涨涨跌跌,虽说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价格大幅下跌对于农民的影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值得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此类“菜贱伤农”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11月开始,北方地区白菜、萝卜、土豆等应季蔬菜大量上市,丰收的喜悦尚在,田间菜农却先感受到了阵阵“寒意”。北京新发地市场价格监测显示,整个11月大白菜批发价一斤最低两毛钱、最高也才四毛五,土豆价格降幅达三成,圆白菜、芹菜价格也降到近年来的最低点。而在地头,大白菜、萝卜等蔬菜“身价”更低,也就几分钱一斤,让大家对“白菜价”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今冬蔬菜为何大降价?主要原因是产量增加。2022年冬季蔬菜价格相对较好,菜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整体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再加上今年秋冬气温偏高,利于北方蔬菜生长,且入冬后气温没有明显下降,使北方菜上市周期延长,与陆续上市的南方菜迎头相撞,以致短期内蔬菜市场供给量大增。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夏季华北地区遭受洪涝灾害,不少农民为了降低损失,临时补种易种植、好管理的白菜、萝卜等,也使得华北一带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导致供过于求。

  那么,如何看待这轮菜价下跌?从市场的角度看,蔬菜价格下降有一定的合理性。北方地区初冬应季菜本就集中在几个品种,往年11-12月上市时,市场一时难以消化,价格出现季节性下降也是有的。近年来,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增长,2022年全国播种面积达3.37亿亩,而且随着蔬菜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在丰富,单产在提升,总量也在逐渐扩大。这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消费选择,但同时也稀释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毕竟,市场需求是有限的,生产端供给多了,销售端价格自然就会有所下降。

  我们不妨给市场一点耐心。虽然当前菜价处于低位,但随着气温持续下降,北方露地蔬菜逐步退市,市场供给转向南方蔬菜和北方设施蔬菜,随着种植、运输的成本增加,菜价将逐步回升。即将到来的元旦和春节,也会进一步抬高蔬菜消费需求,带动菜价上涨。销售末端的“风吹草动”,将快速传导至生产链各环节,调动各方主体特别是农民适时调整下一茬的蔬菜生产,推动菜价恢复正常。

  菜价涨涨跌跌,虽说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价格大幅下跌对于农民的影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据媒体报道,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一些蔬菜低价贱卖甚至滞留在菜地中无人采收,农民迫不得已只能将蔬菜直接翻地还田。蔬菜种植是一部分人务农增收的重要来源,一季蔬菜的亏损对他们的影响不言而喻。值得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此类“菜贱伤农”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需求侧的变化应当引起更多重视。不只冬季蔬菜价格下跌,今年以来,大闸蟹“跳水”、猪价“腰斩”等农产品价格波动也引发关注。市场的微妙变化,并非仅受单一产量因素的影响,往往还受消费习惯、市场预期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就拿大白菜来说,在现代交通物流和成熟种植技术的加持下,消费者可以一年四季随吃随买,冬储白菜的市场需求大大降低,人们消费观念也更加理性。同样,除了猪肉,牛羊肉、鸡鸭鱼等也广受市场欢迎,折射出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此外还要看到,近年来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价格走向愈发难以预测。

  无论是捕捉这些市场信号用于指导生产,还是防范应对自然风险,抑或是提高地头议价能力,单靠农民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新型经营主体等各方携手努力。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和调控,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减少种植的盲目性。要加快推进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错峰上市、均衡供应,尽量防止扎堆贱卖。在市场价格低迷时,及时加强产销对接,帮助农户拓展销售渠道,提高流通效率。另一方面,要帮助农民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合理控制种植规模,适时调整种植结构,选育优质品种,树立品牌意识,提升竞争力。在今年大闸蟹“跳水”大环境下,阳澄湖、洪泽湖大闸蟹价格波动不大,正是因其质量、品牌两手都硬。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还要积极联结小散户,指导他们开展标准化生产,同时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对接商超、社区等销售终端,减少中间分销环节,帮助农民提升定价主动权。

  据了解,为帮助菜农减轻损失,各地纷纷使出了硬招实招,比如河南省临颍县及时摸排蔬菜滞销情况,加强与批发市场的联系,直接到田间地头组织货源,努力缓解农民卖菜难。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我们期待各方迅速行动起来,和菜农一起扛过这股“寒流”,共迎春暖花开。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