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力量

发布时间:2025-01-02 01:47:23 来源: sp20250102

  【光明论坛】

  作者:张卫国(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党委书记)

  日前,伴随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第100场公演在国家大剧院举行,2024年“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演出季正式拉开帷幕。由中国科协等共同实施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项目支持青年学生创排科学家主题剧目,以校友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方式,深入理解和感受科学大师的崇高精神。10余年来,一批精品舞台艺术作品接连涌现,在广大师生心中厚植家国情怀,成为文化育人的生动实践。

  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高校承载着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应自觉担当、走在前列,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汇聚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力量。

  坚守文化立场,在价值引领中保持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在今天仍有着蓬勃的文化生命力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要求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高校应发挥自身文化优势,挖掘和阐发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给学生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引导学生充分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文化底蕴和真理价值,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鼓励他们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赓续历史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在铸魂育人中激发活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保有坚守的定力、鼓起奋发的勇气、焕发创造的活力。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史校情、校风学风、校园活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师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引导学生树立自觉自信、自立自强的文化主体意识,需要创新文化育人模式,立足教育规律和当下学生特点,因时因势创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以丰富的文化内容教育人、培养人、熏陶人、感染人,引导广大青年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理认识与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育人实效。比如,深挖农学中的农耕文化、工程学中的工匠文化、医学中的中医文化等,依托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浸润和滋养。再比如,依托学校校史馆、博物馆、特色文化场馆等文化资源,搭建学校与社会、小课堂与大课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文化育人“同心桥”,在学术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节庆活动中注重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文化参与和创造中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活力。

  坚持文化交融,在创新互鉴中凝聚合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贯通古今、融通中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博采众长、美美与共。高校是国际交流合作的前沿,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要切实承担起融通中外文化的使命,立足自身学科优势和地域优势,不断拓展文化创新的国际视野,主动利用并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平台,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打造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品牌。适应数字化传播趋势,丰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载体,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自觉做文明交流互鉴的践行者、推动者,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