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6:48:33 来源: sp20250104
4月,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米汽车工厂非常繁忙,千余辆各种颜色的汽车整齐地排在厂区停车场,等待发往全国。然而,就在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如今一座设计年产15万辆的汽车工厂已经开始加足马力,完成网络上不断传来的订单。
近期,全国各地陆续公布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深圳首次登顶,上海、西安分列二三位,这是三年来“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第三度易主。近日,小米汽车的问世,再次搅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池春水”,这也意味着,北京这座北方汽车重镇,开始在“新能源汽车城”的竞赛中发力。
而在这场竞赛背后,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城市向“新”前行的重要动力。
4月3日,小米SU7汽车运抵小米汽车交付中心(上海九淦店)。当日,中国28座城市的小米汽车交付中心同步开启首批小米SU7汽车交付。 中新社 记者 殷立勤 摄城市与企业共同奔赴
新年伊始,新能源汽车不断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5次提到汽车,其中3次提到新能源汽车。近日,全国各地公布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称号归属深圳。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为944.3万辆,其中,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78万辆,荣登全国第一,增幅达104.2%;上海(128.68万辆)与西安(98.38万辆)分列二三位。
最近三年,“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之争,基本在上述三座城市之间展开。从2021年上海的遥遥领先,到2022年西安的异军突起,再到2023年深圳的弯道超车。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新闻》报采访时表示,“新能源第一城”频频易主,说明各个城市正在激烈争夺产业热点,这事关拉动产业链、有效税收以及就业问题等。
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基础,是各个城市比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力量。
例如,深圳崛起靠的是2023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民营企业比亚迪,这家头部企业拉动囊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充电基础设施、汽车后市场等整条产业链;上海的优势是拥有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贡献,以及背靠整个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链生态;而西安通过提前布局新能源产业,成为比亚迪、吉利等大批民营车企的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新能源企业三强城市还在继续发力。根据2023年8月发布的《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2025年,深圳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超200万辆,汽车产业工业产值达到万亿元规模。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产业规模突破3500亿元人民币,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
2023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发力点。为了弥补在供应端的不足,西安在鄠邑区投建了一个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新能源电子产业基地。
崔东树指出,无论是美国底特律,还是德国斯图加特,汽车城的概念是建立汽车版块的核心产业链,而在我国,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汽车产业链具有明显优势,“设想一下,将上海、浙江、江苏以及安徽打造成为一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城市群,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追赶者发力 潜力十足
“没有北京支持,小米三年内不可能完成造车。”3月28日晚,在小米汽车SU7上市发布会,雷军表示,北京这片沃土孕育了小米汽车。
近年来,身为北方汽车重镇,北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发力不足。如今,全力打造小米汽车,也成为北京驶入新能源快车道的重要动作。
但是,北京面临的对手不只是新能源三强,合肥、常州、广州、重庆、柳州等城市呈现追赶之势。
其中,合肥市坐拥包括民营车企蔚来在内的6家整车生产基地,集聚上下游企业500多家,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74万辆。2023年,汽车产业被安徽省确立为首位产业,合肥则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在2024年突破120万辆,到2025年攀升至300万辆。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经济委员会委员、BC研究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廖博认为,刚刚晋升为“万亿之城”的常州以及有着“东方底特律”之称的重庆,势头同样不可小觑。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常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为68万辆,增幅达100%。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比亚迪和理想工厂的加持。另据常州市政府信息显示,如果把动力电池产业链拆解为32个主要环节,常州聚集了其中31个,产业链完整程度接近97%。
在赛力斯问界等产品的带动下,2023年,重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0.03万辆。重庆提出,做大做强做优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被排在第一的位置。
在崔东树看来,城市的容量决定发展潜力,上海与深圳由于土地面积相对较狭小,产业布局受到一定的约束,无法形成规模化发展,从而选择高端化发展。而西安、合肥、重庆等地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民企抓机遇 深度参与全产业链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新能源汽车不仅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民营企业深度参与支柱产业发展,将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生力军作用。根据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共有9家汽车制造业民营企业入榜。
此外,在智能驾驶产业链中,华为、地平线、大疆、毫末等头部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涉及激光雷达、智能转向、高精度地图的民营企业供应商也在快速发展。
廖博表示,除了前沿技术研发,在产业链拓展、吸纳就业等方面民营企业同样优势显著。他以比亚迪收购易安财险为例,购买汽车必须购买保险,“新能源汽车一哥”此举通过延展产业链上下游,提升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能力。
近年来,随着国产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其销量持续攀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显示,2024年1至2月出口新能源车28.5万辆,同比增长11%;其中乘用车占比达97%。
新能源汽车出口不仅是单一产品销售,随之而来的是配件、电池、电机以及充电桩等相关产品和服务。每一次跨国交易实际上都在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国际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民营企业抓住机遇,从产品出口迈向建立本土化汽车供应链,更大力度地参与全球汽车产业链、把握全球汽车市场发展红利。(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谭雨果 报道)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