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4:39:21 来源: sp20241201
中新社 北京11月4日电 题:研究古典学,不是为了复古
——专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
作者 安英昭 裴心语 王世博
古典学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古代文明,也为现代社会提供理解自身的历史视角,更是促进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在古今中西交汇的节点上,中国古典学呈现出未来可期的发展前景。
古典学具体包含哪些范畴?中西古典学存在哪些异同?古典学研究如何作用于古今、中外对话?在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开幕前夕, 中新社 “东西问”独家专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视频:【东西问】吴飞:研究古典学,不是为了复古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古典学包含哪些研究领域和范畴?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文学或哲学有何交集与区别?
吴飞:作为一门学科,古典学对于中国大众而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目前在中国主要高校,古典学也只是刚开始,且存有一些争议。西方古典学的概念界定比较明确,古希腊、古罗马研究就是古典学,这是大家比较公认的。但近年来,西方古典学界也普遍提出“多元文明”的古典学概念,探讨古代中国、古代阿拉伯等文明中的古代经典研究是否可以纳入古典学范畴等。
对于中国,至少有两个领域是比较明确属于古典学的。一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研究,属西方古典学范畴;二是先秦的经、子文献,属中国古典学范畴。在西方,虽然狭义的古典学范围是古希腊、古罗马,但因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以现代思想对其文明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也应算古典学研究范畴。在中国,汉代之后对先秦经、子传统的重新理解和诠释,也可纳入古典学研究之内。
至于历史是否应纳入古典学范畴,若从“经史子集”分类来看,“史”当属其中。史官传统,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来源。我们研究回顾中国历史,主要依靠汉代司马迁《史记》及之后的史官、文人编写的正史。其文本本身的形成,虽已是在汉代及之后,但处理的内容很多是先秦时期的,因此从某种角度也属于古典学。六经皆史,先秦的很多经学文献也有“史”的意义,可以从“史”的角度来研究。
当下,西方古典学受到人类学等研究方法的深刻影响,如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希腊神话,是当前西方古典学的重要方向。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考古等研究方式,在古典学未来的发展中仍然十分重要,而通过其他学科的介入,可以打开多元视野。
2024年11月3日,“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在河南郑州启动,来自13个国家的40余位外籍古典学专家学者来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参观。 中新社 记者 阚力 摄中新社 记者:您曾翻译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驳异教徒》和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等作品,您认为这些古典文献蕴含的思想如何影响现代社会与文化?
吴飞:研究古典学,不是为了复古,古典学学科一定是一门现代学科,在古典时代是不可能有古典学的。今天的一些古典著作,在当时属当代作品,处于时代中的人很难预见文明之后的发展会怎样。只有和古典有了一定距离,较长时间之后,人们在历史中认识到这些作品是经典,对现代社会有较大意义时,古典学科才能成立。
现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继承和发展古典文明而得以形成。如西方法律体系里较主流的罗马法,其传统就是古罗马法律的基本精神和文献。我们常说的大唐盛世,其实和对以《周礼》为中心的先秦经典的诠释与运用有密切关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应重新思考古典文明,重新吸纳古典精神。
中新社 记者:在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建设中,如何看待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和西方的古典思想?古典学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智慧?
吴飞: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关联和张力,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法国曾有一次“古今之争”,就是讨论究竟古代生活更好,还是现代生活更好。
谈论儒家本身是否具有现代性,多少算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古人产生的东西,本就不是为了现代而生,它的精神和现代精神之间必定有较大距离。但现代文明丰富多元,仅有现代科学、现代社会制度、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是不够的。重要的不是今天所认可的现代精神能在古代找到多少资源,而是古代资源能为今天的生活提供更丰富的维度和面向,使今天的很多问题能借鉴古人智慧得到更好解决。
中和西之间会存在张力,但张力不一定是矛盾。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是把古今中西变得完全一样,而是使它在总体体系中有多维度、多层面的作用,将多元的价值体系相统一,即和而不同。这应是“古今中西之争”在现代产生作用的主要方式。
中国古典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体现在美学上是天人合一。现代社会有不少人为创造的美好事物,但在人为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较大的矛盾。古典维度的引入,让我们能更好地尊重自然,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看待今天的生产生活。
中新社 记者: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东西方古典学展现出哪些不同特征?古典学对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有何独特意义?
吴飞:深入对比中国古典和西方古典,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关联和差别。先说关联,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古希腊,在尊重自然方面较为一致。希腊神话崇拜的神一般都是自然神,如太阳、月亮、风雨等,中国古代的巫史传统也强调自然性的天神、地祇、人鬼等。
但中西之间存在一个较大差别。古希腊的生活方式是城邦制,并借助在奥林匹斯山下举行运动会把各个城邦的人聚到一起。但为什么这些城邦没有统一成一个国家?这是因为希腊人认为必须生活在小的城邦中,才是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与中国不同,中国很早就有大一统的观念,认为生活在一个大的共同体中,才是更好的生活方式。中国强调各个民族、地区之间的和而不同,本身就是中国古典精神在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体现。
希腊的古典不只属于欧美,中国的古典也不只属于中国,古典文明是现代世界的共同遗产。对于古典文明更深入的研究,需要在看到差异的同时,也看到交流互鉴之处。
中新社 记者:您的著作《生命的深度:〈三体〉的哲学解读》将科幻文学与哲学思考相结合。在您看来,古典学、哲学如何与现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对话?这对于我们理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有何帮助?
吴飞:熟悉科幻文学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西方的科幻小说或电影,很多都是从西方古代神话中汲取灵感。太阳系几大行星的英文名字,其实都来自希腊、罗马神话,如维纳斯(Venus,金星)、萨坦(Saturn,土星)等,而中国人用金木水火土给行星命名,其中就有很深的古典因素。中国科幻小说中,也有许多中国古典元素,如刘慈欣的小说就从《三国演义》中汲取了灵感。此外,中国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也从中国古典文明中汲取了智慧。
除了科幻作品,真正的科学也深受古典文明影响。如物理学中的原子论,本身就来自古希腊的一个学派;又如《尚书·尧典》中的天文学记录,也对当前的天文学研究深有影响。
今天,人们常常会争论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世界观、宇宙观等问题,理解未来科学、人工智能时,古典的智慧也能发挥重要作用,让我们意识到对自然的尊重不仅是尊重外部环境的自然,还要尊重人性、人生的自然。
2024年4月27日,第四届北京科幻嘉年华对公众开放。图为民众在嘉年华上与展品互动。 中新社 记者 田雨昊 摄中新社 记者:面向未来,您认为古典学的研究和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推动古典学的发展和创新上,如何提高公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吴飞:目前中国的古典学研究刚刚起步,坦率而言,无论中、西古典学,都存在一些门槛,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学习西方古典学的前提是懂希腊语和拉丁语,而在中国,也需要能读懂大量古籍和古代文献。中国古文和现代文之间毕竟是同一门语言,不存在过大差异,因而中国人读古典文献难度较小,但也要避免低门槛化或泛化的趋势。
尽管古典学的发展要适应大众,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自身矮化和庸俗化,而应让大众意识到古典学中有较为“高深”的内容,产生仰慕之情,并能够逐渐学习和理解古典精神,如《黑神话:悟空》等游戏可以作为一种推广的方式。让大众认识古典学,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完)
受访者简介:
吴飞接受 中新社 专访。裴心语 摄吴飞,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比较哲学、礼学、经学、基督教哲学、宗教人类学。著有《麦芒上的圣言》《浮生取义》《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人伦的“解体”》《礼以义起》《生命的深度:〈三体〉的哲学解读》等。译有《上帝之城:驳异教徒》《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