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高仿账号”之三:治理不能只靠“火眼金睛”

发布时间:2024-12-05 10:37:54 来源: sp20241205

“高仿账号”百害而无一利。但是,当李鬼“言之凿凿”时,怎么辨别,又该如何治理?

广大网友固然需要提高分辨力,切忌盲听盲信。同时,作为信息内容生产传播的重要渠道,网站平台是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必须严防死守滋生“高仿账号”的第一道关卡。在这方面,一些平台进行了探索。比如,在新用户注册账号时,对相关关键词进行筛查;再如,为专业权威机构提供专属标识,增加辨认方式;又如,在信息传播阶段,反复进行“反诈小提示”,等等。这些举措,某种程度上对“高仿账号”进行了预管理,对可能出现的虚假信息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

然而,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平台规则的漏洞也显而易见。只要在官方权威账号的基础上,增删几个字、几个符号甚至几个数字,或者使用字形相近的文字,就能轻易绕开平台的预防机制,进而炮制一个“肉眼几乎难以分辨”的高仿账号。“河南文旅(小号)”“河南文旅推荐官”“河北广电文旅”……从这些已被曝光的违规账号昵称来看,迷惑性极强。如何消除这种潜在的迷惑性,须成为平台下一步完善规则的重点。

还要看到,信息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谣言等虚假信息之所以经常大行其道,就在于往往能比真相“更快一步”。这也意味着,网站平台在一些信息的推送等方面并没有起到相应的识别和管理作用。部分“高仿账号”混在算法推荐的信息流中,顺利抵达用户,甚至首页展示。这种粗放的管理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高仿账号”赖以生存的灰色空间。平台对此应当有所行动,有必要通过技术手段或者内容管理,将浑水摸鱼的伪劣信息加以鉴别和剔除,还用户以真实、清朗的网络环境。

信息庞杂,但不意味着管理就可以无序。治理“高仿账号”不能只靠“火眼金睛”,必须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对平台而言,必须加大账号注册管理力度。比如,能否严把“准入关”,对昵称具有公共属性的账号要求其提供相应的组织或机构证明信息?能否严管“擦边球”,私人账号的昵称禁止包含地名、机构名称、项目名称等等信息?对监管部门来说,有必要为网站平台树立正确导向,将《著作权法》《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落到实处,探索建立完善“黑名单”制度,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斩断“高仿账号”背后的利益链条。

网络空间没有法外之地,假冒仿冒官方账号等乱象迟早会现出原形。清理违规账号只是第一步。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打击力度,这种骗人的伎俩必将失去市场、失去空间、失去土壤。

相关链接

人民网三评“高仿账号”之一:谨防“李鬼”坑“李逵”

人民网三评“高仿账号”之二: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责编:仝宗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