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1:49:21 来源: sp20241205
头部医院产科和乡镇卫生院产科“冷热不均”
如何让育龄人口“有好孕”?
凌晨3时,29岁的雅熙(化名)突然感到下腹袭来一股强烈短促的胀痛,暂停几分钟后,又一波胀痛袭来。伴随宫缩逐渐规律,她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广医三院”)的待产室接受了分娩镇痛。
随着生育人口下降、高龄产妇增多,不少业内人士发现更多的孕产妇流向了头部医院产科,而基层医疗机构的产科分娩量却逐年下降。基层产科谋变求生存已“箭在弦上”。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强调公立医疗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作为连续6年出生人口全国第一的生育大省,广东如何让育龄人口“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考验着每一家公立医疗机构。
产科“一头冷一头热”
去年以来,多地医院的产科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的现状——头部医院产科人声鼎沸,乡镇卫生院产科却“静悄悄”,甚至陆续传出被关停或合并的消息。
广州妇产科研究所副所长、广医三院产科主任医师王志坚是一名从事产科工作30余年的专家。那个不舍昼夜的2017年,让他至今难忘。
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广东在2017年迎来了近40年来的出生人口高峰,当年出生人口151.63万人,总数跃居全国第二。
那一年,王志坚所在的另一家省级三甲医院的产科拥有病床63张,而每天等待分娩的产妇有80余人。医护人员更是焦头烂额,一刻不敢停歇。
2017年后,广东出生人口逐年下降。自那时起,海珠区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潘东娜发现,产科的病床渐渐空了出来。2023年,该医院的分娩量只有1800多例。
与基层医院产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下称“省妇幼”)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下称“广妇儿”)迎来了分娩量的上升。省妇幼每年的分娩量在1.5万例至1.7万例之间,广妇儿去年的分娩量超过了2.9万例。
省妇幼院长刘国成用“虹吸效应”解释这一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各级医院的产科床位变得宽松,人们更愿意选择到三甲类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进行分娩。
个性化分娩服务需求大
如今,高龄孕产妇比例攀升,产科不得不面对高龄妊娠、孕妇慢性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妊娠等愈加复杂的分娩情况。这对医院提升产前诊断筛查水平、孕期保健服务、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志坚发现,孕产妇的助产服务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尤其是现在的产妇更喜欢住单人单间的一体化产房,“一个产妇出院,另一个产妇立马住进去,18间VIP病房都是秒光。”
为了改善分娩体验,各家医院想了不少“新招数”。从多年前的“一床难求”到如今的“一房难求”,产科正处在个性化分娩服务提升阶段,家庭一体化产房、VIP病房、分娩镇痛、导乐分娩服务等提升分娩体验的服务项目渐渐流行起来。
近年来,分娩镇痛受到了产妇们的欢迎。为此,多家医院安排麻醉医生24小时轮班,驻扎在产房,为产妇及时提供服务。在省妇幼、广妇儿和广医三院,分娩镇痛率均达到了85%左右,可满足产妇无痛分娩需求。
不少医院还开展了家属陪伴分娩和导乐分娩服务。广医三院分娩室护士长胡静介绍,导乐师会在待产期、分娩期、产后观察期给予产妇心理安慰、情感支持和生理帮助,实现舒适分娩和早期新生儿基本保健的照护。
“实际上,从事导乐分娩服务的医护人员缺口很大,没办法满足每位产妇的需求。”广妇儿产房护士长颜凤说,虽然她所在的团队有300余名助产士,但仍不能满足产妇日益增长的分娩需求。
提升服务质量
赢得发展主动权
未来,如何升级健康服务,提升产妇分娩体验,产科资源调整兼顾两头,是摆在众多公立医疗机构面前的一道考题。
“提升服务质量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刘国成说,要不拼量、重提质,增加服务内容,做到让孕产妇满意,相信不会因分娩量下降而影响医院的运行。
如何建设生育友好医院?刘国成认为,关键在于提供以孕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提升诊疗水平和住院体验,在产前、产时、产后等不同阶段都能为孕产妇提供周到服务。
广妇儿产科门诊主任周艳红同样认为,建设生育友好医院,技术、环境、人文关怀,缺一不可。她说,医生一定要掌握专业、精湛的产科技术,在关键时刻承担起危重孕产妇的救治工作,同时给孕产妇提供温馨、舒适的分娩和住院环境,让她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
对于基层医院产科而言,转型显得更为迫切。
“基层产科不会消失,但需要进一步优化。”刘国成认为,妇幼保健机构不能只提供分娩服务,还需承担保健任务,通过加强不同层级助产机构的沟通衔接,建立起分工合作机制,产妇在上一级医院生完孩子,可以到基层医疗机构享受保健服务。
南方日报记者 厉思璇 汪祥波
通讯员 白恬 张迅恺 周密
李雯 刘元铃 李玉红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曹子健】